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《傳習錄》專題討論
Seminar on Wang Yang-Ming's CHUAN-XI- LU 
開課學期
111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蔡振豐 
課號
CHIN7511 
課程識別碼
121 M126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文16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待補本課程在於研討明代王陽明思想之諸問題。研討內容以王陽明的《傳習錄》為主。王陽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,所提出的良知心學,極大程度地支配了明中葉以後思想、文學、宗教之發展,並展播於日、韓諸國,影響力至當代不絕。《傳習錄》一書輯錄了陽明與弟子的思想對話,是理解陽明心學的重要著作,本課程將通過《傳習錄》一書之內容進行專題討論,引領同學一窺陽明心學之堂奧,並在生命實踐及學術研究的的兩個向度上,對同學有所啟發。。除了對明代王陽明之哲學思想的分析與理論定位外,本課程亦關注明陽學在宗教與社會改革上的議題,而觸及於三教合一及中國近代性之發展等問題的討論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培育閱讀及掌握經典文獻的能力,掌握中國傳統文獻中有關明代思想之論述的基本材料。
二、理解明代思想的理論問題及其延伸議題。
三、廣泛閱讀目前學界對明代思想的研究並提出批判與反思,以增進經典研究、文化研究及哲學研究的洞悉力 
課程要求
一、依修課人數之不同,選課同學要作一至四次的口頭報告(至少一次)
二、每週依進度撰寫小報告一篇至少A4大小(12號字)二頁。
三、選課同學須至圖書館參考本校藏書,須依其期末報告之研究主題,至少翻閱相關論著三本以上,並列其知見目錄十本(篇)以上。
四、撰寫期末研究報告一篇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email:tsaichen@ntu.edu.tw Tel:0937928303  
指定閱讀
吳光等編校,《王陽明全集:新編本》
陳榮捷《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》
陳榮捷:《王陽明與禪》
杜維明,《青年王陽明(1472-1509):行動中的儒家思想》
蔡仁厚,《王陽明哲學》
陳來,《有無之境——王陽明的哲學精神》
鍾彩鈞,《王陽明思想之進展》
岡田武彥:《王陽明與明末儒學》
岡田武彥,《王陽明大傳: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》
高瀨武次郎,《王陽明詳傳:日本天皇老師眼中的中國聖人》
島田虔次:《朱子學與陽明學》
島田虔次:《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》
林月惠:《良知學的轉折─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》
彭國翔:《良知學的展開: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》
呂妙芬:《陽明學士人社群》
崔在穆著,錢明、鐘瑩、陳璐譯,《東亞陽明學的展開》

 
參考書目

錢穆:《宋明理學概述》
嵇文甫:《晚明思想史論》
容肇祖:《明代思想史》
古清美:《宋明理學槪述》
鍾彩鈞:《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》

柳存仁:〈王陽明與佛道兩教〉,《和風堂文集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1,頁878-923。

柳存仁:〈王陽明與道教〉,《和風堂文集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1,頁847-877。

荒木見悟著,如實譯:〈陽明學與明代佛學〉,《佛光學報》4(1979.6),頁173-193。

荒木見悟著,連清吉譯:〈陽明學的心學特質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2:4期,1992年12月。

陳榮捷:〈從朱子晚年定論看陽明之于朱子〉,《朱學論集》,台北:台灣學生書局,1982,頁353-383。
島田虔次:《明代思想的一個基調》,《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》第七卷《思想宗教》,頁125-136。

余英時:《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》第六章《明代理學與政治文化發微》,長春: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,2008,頁158-214。

溝口雄三:《明清時期的人性論》,《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》第七卷《思想宗教》,頁156-180

W. T. de Bary, “Introduction”, in de Bary ed.,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,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70, pp.1-28.

威拉德•彼得森:《晚明思想中的儒學》,載崔瑞德、牟复禮編:《劍橋中國明代史》下卷第十一章,楊品泉等譯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6,頁674-755。

吉田公平、市來津由彥:《日本宋明理學研究情況概述》,《中州學刊》1985年第3期,頁54-60。

小島毅:《宋明思想史研究之新視點》,《古今論衡》(創刊號),1998年10月,頁44-52。

楊芳燕:《明清之際思想轉向的近代意涵——研究現狀與方法的省察》,《漢學研究通訊》20:2(總78期),2001年5月,頁44-55。

吾妻重二:《美國的宋代思想研究》,田浩編:《宋代思想史論》,頁7-29。

狹間直樹:《“中國近世主觀唯心論”的思想史建構——島田虔次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》,《漢學研究通訊》22:1(總85期),2003年2月,頁18-25。

郭齊勇:《中國大陸地區近五年來(1993-1997)的儒學研究》,劉述先主編:《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——中國大陸與臺灣篇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,2000,頁59-122。

余英時:《學術思想史的創建及流變》,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:《古今論衡》第三期,1999年12月。

葛兆光:《“唐宋”抑或“宋明”——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視域變化的意義》,《歷史研究》2004年第1期,頁18-32。

史華茲(Benjamin Schwartz):《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》,張永堂中譯,載《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76。

史華茲:《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•導言》,程鋼中譯,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5,頁1-15。

Peter Zarrow:《近期西方有關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》,蔡玉慧譯,《新史学》第五卷第三期。

Peter K. Bol(包弼德), “Neo-Confucianism and History: Some Issues for Historians,” 載日本中國史學會編:《中國史學》第六卷,1996年12月,頁1-23。

包弼德:《唐宋轉型的反思——以思想的變化為主》,《中國學術》第三輯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0。

Peter K. Bol, “The ‘Localist Turn’ and ‘Local Identity’ in Later Imperial China,” Late Imperial China Vol.24, No.2(December 2003):1-50.

田浩(Hoyt C. Tillman.):《從宋代思想論到近代經濟發展》,《中國學術》總第十輯,2002年3期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
田浩:《80年代中葉以來美國的宋代思想史研究》,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3:4,1993。

田浩:《儒學研究的一個新指向:新儒學與道學之間差異的檢討》,田浩編:《宋代思想史論》,頁77-97。

李弘祺:《試論思想史的歷史研究》,載康樂、彭明輝主編:《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•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》,北京: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,2005,頁134-161。

溝口雄三:《序言》,載溝口雄三、小島毅主編:《中國的思維世界》,孫歌等譯,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6,頁1-11。

溝口雄三:《禮教與革命中國》,《學人》第十輯,南京:江蘇文藝出版社,1996年,頁121-139。

丸山真男:《關於思想史的思考方法:類型、范圍、對象》,載氏著《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》,區建英中譯,上海:學林出版社,1992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小報告 
25% 
 
2. 
出席與課堂討論 
25% 
 
3. 
3. 期末報告 
50% 
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書面(口頭)報告取代考試
其他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02-23  課程概說及準備工作 
第2週
03-02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上卷〈徐愛錄〉 
第3週
03-09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上卷〈陸澄錄〉 
第4週
03-16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上卷〈薛侃錄〉 
第5週
03-23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中卷〈答顧東橋書〉〈啓問道通書〉 
第6週
03-30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中卷〈答陸原靜書〉〈答歐陽崇一〉〈羅整庵少宰書〉 
第7週
04-06  自主學習,擬訂期末報告之題目與討論架構 
第8週
04-13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中卷〈答聶文蔚〉〈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〉〈教約〉 
第9週
04-20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下卷〈陸九川錄〉〈黃直錄〉〈黃修易錄〉〈黃省曾錄〉(至285條) 
第10週
04-27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下卷〈黃省曾錄〉(286條以下)〈錢德洪序〉〈黃以方錄〉〈錢德洪跋〉 
第11週
05-04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下卷〈朱子晚年定論〉 
第12週
05-11  閱讀並討論《傳習錄》下卷 陳榮捷 〈傳習錄拾遺〉 
第13週
05-18  作業 閱讀傳習錄後我對陽明思想的理解 
第14週
05-25  《王畿集》 〈天泉證道記〉 
第15週
06-01  綜合討論 學期報告大綱 
第16週
06-08  撰寫學期報告